按下情緒的暫停鍵 

文wendy媽媽 

 家庭聯絡簿是親職之間溝通的管道之一,除了讓孩子記錄下當日作業,老師也經常會利用它來提醒學生該改進或注意的事項。

孩子在校的行為家長也多會從聯絡簿上得知,如果在聯絡簿上書寫的是孩子闖禍的「告狀事項」,親愛的家長,當您接到這個震撼彈時,您會如何因應呢?

07-孩子心裡的委屈_resize.jpg

  某個週五帶著孩子在外用餐,兒子對我說:老師在他的聯絡簿上有寫給媽媽的話,原來是兒子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爭執,我大約問了一下事情發生的經過。由於正在用餐,除了不想影響用餐心情,加上顧慮到孩子的自尊心問題,不適合在外討論細節,因此我耐住情緒告訴兒子,不管是什麼樣的原因,但是你動手打人,錯誤絕對是你占的成分居多,所以今天先取消你的遊戲時間,等一下回家到家我會再看老師寫的聯絡簿。 

  忙完家務後,我請兒子坐在身旁,打開學校的聯絡簿讓我看看老師寫了些什麼。聯絡簿上老師寫著,兒子因與同學發生肢體衝突,造成同學胸口疼痛,對方家長亦於聯絡簿上請老師協助處理後續問題,在學校時已請兒子向同學道歉,請家長多了解孩子在校狀況。兒子憤憤不平的說:「可是那個同學也用橡皮筋彈我的背,好痛呢!」我問:「那你有跟老師報告嗎?」兒子回答:「沒有。我不想再說那麼多,這樣會越來越麻煩。」我心裡覺得納悶,這孩子為何會覺得為自己發聲是一件「麻煩」的事呢? 

吵架也是一種溝通的技巧學習

  兒子敘述了發生的經過,事情是發生在要去上體育課時,老師請全班同學在走廊上整隊準備到操場上課,排在兒子後方的兩位同學一直在講話,導致全班同學一直在重新整理隊伍,眼看要錯過他最喜歡的體育課時間,兒子覺得很生氣,回頭便動手重推同學,造成同學胸口疼痛。當下老師有訓誡兒子,後來上體育課時,那位被打的同學氣不過,就拿了橡皮筋近距離朝兒子背後射出,兒子當下覺得一陣疼痛。第二天,老師請兩位孩子到跟前問話,並請兒子向同學致歉,同學表示願意原諒他。 

  當晚,我請兒子掀開衣服讓我看看疼痛的地方,在為他擦藥膏時,我問兒子針對整個事件你有什麼想法?兒子眼眶泛紅的回答我:「我覺得不應該那麼衝動,應該要冷靜想一想,我不應該動手打人,應該好好跟同學溝通。」我問兒子:「那你打算怎麼處理這件事?」兒子回答:「可是同學已經說原諒我了啊。」我說:「但是同學的爸爸覺得很難過,如果換成是我,你被別人用暴力的方式對待,我也會很生氣,很難過。」 

  關於這次的事情,我覺得兒子可以有更好的處理方式,今天他選擇用「動手」打人讓同學安靜,就必需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及負起該有的責任。於是我告訴兒子,請照顧因他而受傷的同學,因為他的原因,造成同學的不舒服。並且取消他每週的零用錢,作為支付同學的醫藥費,直到同學恢復健康。因為是他造成的結果,所以他必需要全權負責。對於他的自由遊戲時間將會減少,直到父母覺得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為止,若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,相對的他便沒有享受福利的權利。 

  另外,如果同學的父親仍然不諒解兒子,則請他「自己」打電話去道歉。當然,我也會去問同學及老師事實是不是像他說的這樣,我現在選擇「相信他」,是希望他要誠實,如果事實與他陳述有所出入,那麼日後他說的話,大家都會質疑!童話故事「狼來了」這個故事,失去眾人信任的放羊孩子,最後如何嚐到苦果?他不但害死了小羊,更讓自己遭受到莫大的傷害。 

風箏手與風箏的旅程

  回憶起孩子第一天的小學生活,除了「開心」更有著大大的「擔心」,畢竟在幼兒園總有老師亦步亦趨的照顧與保護著,到了小學,環境變得更大,加上校園霸凌事件層出不窮,許多事都要靠著自己去摸索,獨立去解決。孩子啊,你真的準備好了嗎?望著孩子小小的背影,背著那大大的書包,鬆開我的手,揮手道過再見後,轉身便消失在人群中,而我的心裡五味雜陳,有著為人父母的驕傲,也有淡淡的失落呢。 

  記憶裡那個白胖嬰孩,一轉眼也要展翅高飛了。當醫生剪斷聯繫我與你的臍帶那一刻,母與子就注定要走上只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,我用一條看不見的線,緊緊的繫在你身上,那是為人母親最深切的愛啊!我說養兒育女也像放風箏,孩子就是那迎風飛翔的美麗風箏,放風箏的人只能在那一收一放間,望著美麗的風箏不停飛舞,在湛藍的天空中,風箏手啊!你要選擇什麼樣的線呢?這條風箏線是用越多的時間與愛灌注,即會越見堅韌,就算遇上風雨,風箏也會知道自己永遠有一個可以歇息的地方。  

為自己負責是成為大人前的準備

  將聯絡簿給晚歸的先生看完後,先生覺得兒子的行為應該給予重懲,我只是口頭告誡及取消遊戲時間的處罰,起不了威嚇作用。有道是「小時偷摘瓜,長大偷牽牛」,因為父母的驕縱,發生爭執問題時僅聽自己孩子單方面說詞,有錯也是別人家的孩子多,自家的孩子一定是被欺負等等;或為孩子錯誤行為找合理化的藉口,讓孩子覺得自己錯誤的行為是可被接受或支持,而造成日後種種行為偏差等問題。 

  先生提出某知名主持人獨生子加入幫會的社會新聞事件,來提出對我處理方式的質疑。我與先生分享我的作法與想法:基本上事情發生時我們都不在現場,沒有看到孩子發生的事,不了解前因後果,我也不能只聽自己孩子單方面說詞。有可能我們的孩子,也只是挑對自己有利的話說,可以的話,也應該聽聽另一位當事人的說法,再來決定如何處置。我想面對孩子與孩子間的爭執,是不是該回歸到讓孩子與孩子面對面處理,畢竟當事人才最了解實際狀況,家長的過度的涉入,有時是不是會讓簡單的問題變得複雜化?

 

  兒子與我分享他在書上看來的一篇小文章,文章上寫著:「孩子吵架時,大人不要加入,讓他們去吵吵吧,因為吵架也是一種的學習,吵架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」。我告訴孩子,動手打人絕對不是唯一或是正確解決事情的方式。如果,我們教孩子不能使用暴力對待他人,那麼,我覺得給予犯錯孩子的處罰方式,「體罰」也絕對不是最好的方式。這樣,我們只是贏在體型(成人VS小孩)上的優勢。我們不是也在使用自己所稱的「合理」暴力。我所希望,是孩子真正了解其行為錯誤之處,並真正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。

 

學習做一個更好的大人

  面對孩子的爭執問題不要錯罰,不要讓孩子覺得你的處置「不公平」,全盤了解問題後再處理事件,有些孩子表達能力較佳,對於表達能力較弱的孩子,請多給點耐心,聽他把話好好的說完。我想兒子覺得為自己發聲是一件「麻煩」的事,是否因成人的我們在處理問題時,讓他感覺到多說多錯,或是不公平的對待。選擇不回嘴、不解釋,才能讓他在大人的叨念中迅速脫身,繼續進行對孩子而言「有意義」的其他活動。

 

  仔細想想,處理孩子問題時,成人的我們是否摻雜過多的個人情緒,也許今天在工作上遭遇挫折,也許有著夫妻或人際關係上的困擾,一個不小心孩子變成了出氣筒。原本可能只是小小的問題,卻被無限上綱,大人正在氣頭上,孩子為自己解釋卻變成,辯解、找藉口、不認錯等等。有時孩子心理的委屈被忽視,或是沒有接受公平的對待,時間久了,孩子的心涼了,與你的距離也就越來越遠了。 

  在處理孩子犯錯行為時,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自己所犯的錯誤為何,並且給予正確的處理建議,當孩子下一次面臨到相同的衝突狀況時,能有較好的應對方式。其實有時候讓孩子犯點錯或摔跤,對他的人生也是一項重要學習,在過程中學習成功的經驗,這是當孩子親身經歷過後,才會得到的珍貴人生經歷,做父母的我們就是在他人生旅程上最好的老師、最好的同伴。

 

  所幸同學的傷勢並未造成後遺症,並於數日後又與兒子在操場上跑跳,玩耍在一起了。這就是孩子單純的地方,雖然不論是心理還是生理受傷,總能很快的從傷心及難過中跳脫出來,一轉念又能恢復愉快的心情。成人的我們,為什麼越來越不容易快樂,面對考驗時選擇逃避或是視而不見忽略它,小時候那個勇敢冒險的自己到哪去了呢?或許從孩子的身上,我們可以學習到成為成人之後的我們,忘記的那一份單純及自我修復的力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endy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